COD指标是从1988年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修订时,选择进入标准的。由于测试BOD要五天时间,使用铬法测COD只要4小时,很容易获取。从操作性考虑,被列入水质标准的,同时加快COD数据的积累,三至五年后把BOD替代下来。
1999标准时,发现控制污染源COD指标好使,适应各行各业,便于考评。当时已有高锰酸盐指数,即俗称锰法COD,于是决定在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将高锰酸盐指数与COD两个不同方法的化学耗氧量指标同时并用,都列入标准。
COD更侧重于做污染源与水质指标的輸入响应分析,为总量控制服务;高锰酸盐指数则用于水体存留化学耗氧物质的度量。留下的欠缺是,仍忽视了让BOD替代COD。因此,COD指标能长久存在下来,更多是因为环境管理的便捷性。
全世界污水处理厂从来把控制BOD看的比COD重,因为地表水环境水质系统的核心指标是溶解氧(DO),而BOD则是溶解氧系统的第一漏,即耗氧第一要素,为什么不抓替代呢?实现前人一直未实现的愿望吧,真正为污水处理厂在保护地表水环境中发挥作用提高制修定标准的水平。